减玉米如何带动生产体系转型?从对抗性种植到适应性种植,从追求高产到向品质要效益,巧解难题

发布时间: 2017-11-14 10:39:00    作者:本站编辑   来源:农民日报    浏览次数:

循实际,变思路,减玉米如何带动生产体系转型?

——从种什么卖什么到要什么种什么,从对抗性种植到适应性种植,从追求高产到向品质要效益,巧解难题,发力“逆袭”,产品远销海内外

连日来的秋雨,让不少农民为秋粮的收获和晾晒犯愁,平顶山市周庄镇农民李民洲却气定神闲。他种的40亩青贮玉米早与河南源源乳业有限公司签了协议,收割、青贮全由养殖场负责,几万元粮款已经打到他的银行卡里。今昔对比,李民洲很感慨:“过去种籽粒玉米不仅没钱赚,这种天气连晒都没地方晒。”

玉米是秋粮收获的大头,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作物。在粮食主产省河南,记者欣喜地看到,过剩的玉米产能正在“减负”。以此为平衡点,种养加一体推进,粮经饲三元协调。

畜牧大市平顶山每年需要饲用玉米130万吨,其中一大半是从外地进口的高价玉米。因为玉米收获季节当地经常下雨,再加上农村劳动力缺乏,导致籽粒玉米晾晒不彻底,黄曲霉素超标。养殖企业饲料成本增加,本地农民的玉米又卖不出去。

思路一变,难题迎刃而解。近年来该市大力发展青贮玉米,农民种植效益成倍增加,养殖企业的饲料来源也更有保障。源源乳业奶牛场场长刘小红说:“用青贮玉米喂牛不仅节约成本,每头奶牛年产奶量还能增加两吨,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也有所提升。”

除了玉米自身种植方式的变化,减掉过剩的玉米,也为生产优质特色农产品创造了空间。在不少地区,曾经的资源劣势变为独特的自然禀赋。

“五山四陵一分川”的三门峡市,气候十年九旱,种植玉米等传统粮食作物效益极低。然而这里平均海拔高,昼夜温差大,是苹果的最佳适生区。近年来三门峡因地制宜,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区发展高端精品苹果,海拔500-800米的塬区发展优质高产苹果,海拔500米以下的川区发展鲜食与加工兼用型苹果。

目前三门峡的苹果已经出口到欧美等国家,果品产业成为全市农业的支柱产业。2016年,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/4来自果品产业,第一产业增加值达123.5亿元,增速居全省第一。

农业结构调整不是简单根据供应多寡做加减法,而是要提高农业的供给能力,实现平衡供给。

“我们每年都要打掉60%-70%成熟的葡萄。”驻马店市上蔡县盛唐家庭农场主苑国华告诉记者,如果不加控制,葡萄亩产可达七八千斤。但经过实践他们发现,休闲采摘地块亩产控制在2000斤、其他地块亩产控制在4000斤左右,果实品质更好。

适当降低产量,品质却大幅度提升,效益也随之增加。“我们的葡萄平均甜度20%,远高于超市供货标准的16%,亩均效益1.3万多元。”苑国华说。农场还带动周边葡萄种植面积3500亩,形成了规模效应。

针对市场需求生产的特色优质农产品,不仅受到国内消费者欢迎,还赚起了外汇。据介绍,今年河南省农产品出口117.3亿元,增长26.7%,其中大蒜、香菇、茶叶等出口增幅均超过两位数。西峡县成为全国食用菌出口第一大县。洛阳市鲜切花出口130万枝,其中10万枝出口澳大利亚,成功打开了南半球市场。

原标题:聚焦:看中原粮仓如何破解农业发展不平衡

信息来源:农民日报

责任编辑:当当

值班编辑:袁玉菲





  • 农机之家微信
    扫一扫关注农机之家

  • 农机之家微博
    扫一扫关注农机之家